江阴八十一日:军事史上堪称经典的守城战
江阴八十一日为人所知,一是因为江阴士民为反抗满清剃发令宁死不屈的气节为人称颂,二是满清残酷的屠杀令人觳觫。除去这两点,江阴八十一日守城是中国军事史上堪称经典的守城战例,虽然最后的结果是江阴士民守城失败,但从整个战役过程中,江阴士民却是完胜。
名称 | 江阴八十一日 | |
地点 | 明朝南直隶江阴县(今江苏江阴市) | |
时间 | 1645年闰六月初一到八月二十一日 | |
参战方 | 清军 | 江阴士民 |
结果 | 清军损失惨重 | 江阴城破,遭屠城 |
参战方兵力 | 清军:24万人 | 江阴:士民17.2万 |
伤亡情况 | 清军损兵7.5万 | 江阴17.2万 |
火炮数量 | 224门红夷大炮 | 约100门小口径红夷炮 |
主要指挥官 | 清:刘良佐 | 江阴:陈明遇、阎应元、冯敦厚 |
一、清军殒兵7.5万人,伤亡众多
一座孤城,军民同心,坚守九九八十一天,重创清军。江阴之战,较量双方力量悬殊,这是装备精良的职业军人与一群乌合之众的平民百姓发生的战役,按照战斗力,只要指挥得当,清军足可以一而当百,但事实上,清军进攻屡屡失利,这不得不说明江阴守城颇为有效。
清军参战共计24万人,都是经验丰富、身强力壮的职业军人,江阴士民17.2万人,老弱妇孺、壮丁都有,缺乏战斗经验,唯一的防御工事就是城墙。
就是这样的力量对比下,最后的结果却是清军损兵7.5万。江阴士民为此付出了17.2万人全部被杀的代价,仅53人免于屠戮,但是多半江阴士民都是在城破之后被清军屠杀,不能算战斗减员。
二、惨烈的大规模炮战
江阴守城战双方充分利用了火器的优势,尤其是红夷大炮的运用。火药在唐宪宗时期发明之后,广泛运用于军事当中,先流传到阿拉伯,后又从阿拉伯流传到欧洲。西班牙和葡萄牙由于海战的需要,对火炮进行了科研攻关,研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——佛郎机。江阴战役中的红夷大炮就是明末西班牙、葡萄牙流传而来的佛郎机所改造的,威力巨大。
火炮是守城利器,也是攻城利器。江阴共有约100门小口径的红夷火炮,这是江阴的主要火力。清军共计有两百多门红夷大炮,火炮数量和攻击密度远超江阴城。清军攻城先是从松江调了100座火炮,接着从南京、镇江调了大炮100座,后又从金陵调大炮24座,“用炮打北城,彻夜不息,城垛陷数丈”,战斗最激烈时,清军“一昼夜用火药五万千斤,城墙几陷”。最后贝勒召集200座大炮齐轰东北角,才轰出缺口,攻入城墙。
清军在优势火力的情况下,硬是与江阴士民对峙了81天之久,可见江阴守城富于成效。
三、公安局长指挥得当
没有组织的群体只能称之为乌合之众,即使数量众多,也没法与组织有效的队伍相对抗。金庸笔下武功高强的江湖人士,倘若不能号令一出,面对蒙古骑兵,也是徒劳无功。
原来张无忌翻阅《武穆遗书》,见第一章便说:“治军之道,严令为先。”他知这些江湖豪士向来人人自负,各行其是,个别武功虽强,聚在一起却是乌合之众,若非申令部勒,令人人遵从指挥,决不能与蒙古精兵相抗,因此第一件事便命锐金旗监令执法。
好在江阴士民请到了原典史,相当于公安局长的阎应元。阎应元作战指挥经验丰富,曾在崇祯十五年指挥乡民击退了数百艘海盗船。
阎应元躯干丰硕,双眉卓竖,目细而长曲,面赤有须,每次巡城,身边有一人执大刀跟随左右,颇有关公在世的感觉。清兵望见阎应元,以为天神。不仅相貌和气质具有震慑力,阎应元还赏罚分明,号令严肃,对苟且偷安、不守法纪的人,必然重加责罚,以警示众人,即使时乡绅、豪强也不例外。
但凡能战善战的将军,都是军法严明却有体恤士卒之人,刚柔相济,才能凝聚军心。吴起善用兵,与下层士卒一起吃饭、一起睡觉,情同手足,官兵有人患有病疽,吴起亲自为他吸吮,以至于士卒死不旋踵。阎应元既军纪严明,也体恤士民,亲自熬药斟酒,温言慰劳;有人遇难,他亲自购置棺木,哭奠而殓葬;接见敢死队的战士时,不称姓名而称兄弟。陈明遇推荐阎应元,选对了人。乌合之众在阎应元的指挥下,准备得当、进退有序、防备积极,发挥了最大的能动性。
四、充分的后勤供应
守城最重要的是城中的物资供应,尤其是水源、粮草和战备物资。
江阴地处江尾海头、长江咽喉,历代为江防要塞,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河湖海联运换装的天然良港,有充足的水源,不存在被敌军切断水源围困的危险。江阴能独守近三月,倚靠城中粮草充足。江阴物资统一配置,后勤供应充足,得到了最大的利用:
“城中有火药三百瓮,铅弹子千石,大炮百位,鸟机千张,钱千万贯,絮帛千万端,酤千酿,果万钟,豆千斛,刍藁千万束,盐万斤,铜铁器万枚,牛千头,羊豕千只,干鱼千包,蔬千畦。”
由于城中缺乏箭矢,阎应元用了草人借箭之法,扎了些稻草人,穿着军装,摆在城墙上,清军看见后箭如雨下,稻草人被扎成了刺猬,靠这办法收集了大批量的箭矢。
五、奇谋诡计层出不穷
兵者,以正合,以奇胜。在阎应元的指挥下,偷袭、烧营、诈降、泼油、用毒、火攻、钉炮眼、草人借箭、装神弄鬼、登陴楚歌,可谓用尽智计。
暗夜偷营
“十七日,良佐移兵十方庵。是夜选勇士千人,出南门,击十方庵营,或执板斧,或小箭,或扁担,杀入营,伤千人。两旁营来救兵,胜已入城。”
诈降+敢死队
清军招安,阎应元派百人敢死队抬着火药桶,谎称投降献银,到清军大帐,“正令将验收,火发铳裂,烟焰蔽天,触者立死。薛王剩一头,帐上下约死二千余人。”
登陴楚歌
江阴守城还用了心理战术,仿效四面楚歌,令人在城上鼓瑟伴奏翻唱“江阴楚歌”,借此扰乱敌方军心。清军伪军居多,都是南明投降满清的兵将,像刘良佐,本是拱卫弘光朝廷四镇的总兵,所以攻心法对伪军颇为奏效,以至于敌兵“或怒骂,或悲叹,甚有泣下者。”
钉炮眼
“是日大雨,民立雨中受炮,毫无降意。夜半,应元使善落水者陈宪钦渡外城河,钉没清兵炮眼,缓二日不攻,城内乘夜修砌城垛。”
六、破城前的灵异事件
但凡发生大规模死难的天灾人祸,都会有奇异事件发生,比如唐山地震时广为流传的阴兵借道事件。江阴城破前就发生了灵异事件,城中广场空旷之地,远远望见数以万计的天鹅飞泊,近看之下,形影全无。所谓魂升魄降,天鹅乃阳寿将尽之人的魂魄。
是日城上人呐喊,外兵闻之,皆鬼声。城中四隅空旷处,遥见白鹅数万飞泊,迫观之,毫无形影,识者谓魂升魄降。白鹅者,即劫数中人之魂也。
七、江阴破城后的人性之恶
江阴城破后,除了躲在观音寺天花板内井塔上等处的53人幸免于难,其他人誓死力敌,无一投降,全部遇难。然后江阴毗邻城镇的百姓伪装成清军前来搜刮:
九月三日,察院灾,封识物烬。武进奸民效戎装,入城搜括(纪略)。
二十六日,武进人数万,假装,知江阴中杀空,齐来搬衣资铜锡器家伙。
次日,又来抄掠。成船满载,欢声如雷而归。
二十九日,武进人搬完起身,靖江人数百亦至,一无可取,乃舁北城角内邑城隍像,渡江去。
从战争的角度,江阴守城战是军事史上守城战中的经典战役。从民族角度,江阴士民团结一心,共御外侮,宁知孤立无援,却誓死捍卫尊严和文化,这种浩然节气,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精气神。满清兴文字狱,但凡涉及满清屠城的字眼均遭篡改,记载江阴八十一日的文献也多遭查禁,但罪恶是无法掩饰的,正义和气节必将是源远流长的,策励后来勇士。
微信公众号:知鉴